景区在线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飞机

河南省不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 增进民生福祉

保护大美湿地 增进民生福祉

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,主题是“湿地修复”,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作贡献的认识,促进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。

湿地与森林、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,具有涵养水源、调节气候、改善环境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,被誉为“地球之肾”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“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”。近年来,我省不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,取得一系列成效。

我省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

我省地跨四大流域,地貌类型多种多样,气候条件优越,湿地主要涵盖了河流、湖泊、沼泽和人工湿地等四大类型。

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,河南湿地总面积942万亩,占国土面积的3.76%,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湿地之一。

通过政府机关、民间组织、社会公众等多方不懈努力,全省已建立1处国际重要湿地、27处省级重要湿地,11处湿地自然保护区(国家级3处、省级8处),116处湿地公园(国家级35处、省级81处)。全省湿地保护率由2015年的36%增长到2021年的53.26%,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。

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,带来生物多样性的不断富集。据统计,我省湿地鸟类中被列入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的有40种;被列入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附录的湿地鸟类有29种,被列入省级重点保护名录的动物有13种。

多措并举保护修复湿地

“现在黄河湿地济源段河水清澈、群鸟翩跹、风景如画,春节期间,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,热闹极了。”济源黄河湿地管护人员张灵宝说。

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,黄河湿地济源段以自然恢复为主,人工修复为辅,先后实施黄河湿地生态恢复一期、二期及湿地保护项目等,修复湿地面积1130余亩,涵养水体100万立方米,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完善,鸟类增加到235种、植物增加到743种。

我省林业部门不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,持续开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行为专项整治行动,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丹江湿地、黄河湿地等重点流域实施生态效益补偿、湿地保护恢复等项目。5年来,全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湿地保护修复资金4.25亿元,修(恢)复湿地面积3.2万亩,有效保护了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禽栖息地,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。

推动湿地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

2022年6月1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》正式施行,旨在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,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,为强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法治保障。我省近年来先后出台《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》《河南省沿黄湿地公园群规划》等,推动湿地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
对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》,我省推动《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》修订工作,确保湿地保护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、行稳致远。

“近年来,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,在湿地公园建设的‘质’和‘效’上下功夫。”省林业局湿地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张玉洁表示,我省将继续秉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原则,加大重要湿地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力度,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湿地保护与修复,为生态强省和现代化河南建设作出林业贡献。(记者 刘晓阳)

关键词: